作文互批互改几点建议贾艳华

 作文是语文的近半壁江山。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长期以来,存在“教师改,学生看”这种劳而少功的现象,并未给学生写作带来明显的进步。那么,如何达到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轻松了语文老师呢?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力求通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针对学生写不好作文,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了互改互评法,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培养他们改评作文的能力,很快使他们的写作水平又了明显提高。为了使作文互改互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试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走出“改”的误区 周先慎先生说:“改文章不只是老师的事,首先是学生的事。” 我们常常看到,写作文时,学生们普遍表现为:按照老师的要求写完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只等教师批改。而在我们的教师中,也的确有不少的人,工作很负责,对作文教学可以说是非常重视,一学期下来,除了完成了教材规定的作文之外,还让学生写了不少的小练笔。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学校改不完带回家里改。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改好”学生作文全然包办代替,为了达到通过自己的修改,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目的,他们精批细改、一丝不苟,乐此不疲。

 殊不知,当我们经过十来个不眠之夜终于把一次习作改完时,下一次作文训练的安排又紧随其后,这样就导致语文老师的办公桌上一学期下来就没“空闲”过,随之语文老师又一次地挑灯夜战宣告开始了。而等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讲评时,学生对自己写的作文早已没了印象,于是出现了作文本一发,学生一看分数,满不在乎地往抽屉一扔,一次作文又宣告终结。学生的文章的质量虽然被老师改“高”了,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往往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这种传统的作文批改老师成了主体,“精批细改”使教师陷入作文批改的“苦海”,而学生则对“满纸红”从心生厌倦到漠视,教师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学生所得却很少。事倍功半,不利于加强作文训练。

 基于此,我决定在学生作文的批改方面作一些重大改革。于是,我首先在我任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次投票,让学生投票表决:是老师给批改作文好,还是互相批改好。参与调查的共 120 名同学投票,结果 110 人认为互相批改好,只有 10 名同学认为老师批改好。同学们发现这 10 位同学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刚转到班级不久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尝到互相批改的甜头。然而,当这一新的改革在班上第一次尝试并全面铺开后,在以后的每次课堂作文后,先前的 10 位希望作文由老师改的学生要求互批互改的愿望最为强烈。至此,我知道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学生有了批改的主动意识,作为教师的我顺水推舟,于是作文也不再难改了。

 二、重视“改”的过程 互相批改,创造性地体现“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的原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互改互评的能力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循序渐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所以,在修改的过程若不能明确规则,则会使该项工作流于形式,不但不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久而久之,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具体操作中,我注意了明确以下指导要求:

 1、出示评改标准。一是作文讲评 10 项基本内容,即(1)文体符合要求;(2)中心明确;(3)内容具体;(4)条理清楚,结构完整;(5)语言通顺、简洁;(6)表达方式恰当;(7)错别字和病句少;(8)标点符号使用正确;(9)格式正确;(10)书写端正、文面整洁。这 10 项内容可印发给学生,供其长期使用。二是制定特定标准,即根据写前指导时提出的具体写作要求,从文章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制定出本次作文的特定标准。这一标准,可以在回顾本次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制定,由老师书写在黑板上供学生使用。

 2、明确改评的具体方法并提出要求。(1)通读全文,标出错别字、病句及标点运用不当之处(同时可写出眉批、旁批、尾批)。(2)再读全文一遍,按照标准评改文章内容,找出优缺点。(3)写出总的评语(评语要客观公正,切中要害,用语要准确、中肯,要具体、不能笼统,既肯定优点,也要指出不足,尽可能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4)依据标准,逐项打分,并打出总分。(5)用铅笔标名改评者姓名,并注明日期。

 3、提醒注意事项:

 a、第一次学生评改指导一定要详尽具体,务必每个步骤的每个点都要指导清楚;b、帮助学生克服对自己评改作文的畏惧心理,可以讲些名人的修改故事和关于修改的一些名言。要让学生明白:培养自己的修改能力就是在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就是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c、认真指导学生写好旁批和评改质疑,讲究书写的规范和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和语病;d、告诉并指导学生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一般来说,每教一个新的班级所写的第一次作文我都会详批详改,将文中的主要错误或其他不妥之处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标出,并加上一定的眉批、旁批和总批。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也让学生知道一篇作文大致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品评,这也让学生对互批互改能有个先入为主的印象。

 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首先,我把学生分成几个改评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改评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改评水平。其次,开展系列的小组活动,方式是:组内同学之间有互相批改作文、互相点评作文,组与组之间、所教两个班之间有:pk 作文,pk 作文点评等。

 当然,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我会适时地巡回进行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评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随时发现并订正学生评改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个别学生碰到难以把握的作文时,我会在班上朗读一遍,叫其他同学一起为该作文评分,并叫同学发表自己的评分的依据,最后就以学生的评判打分,让学生的意志得意实现。这样,既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改评能力。

 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创造民主和谐的修改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改评能力。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懂得了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知道字斟句酌,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自己再修改时,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三、体验“改”的成效 学生改完之后,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而应该对他们的习作进行适当的评点。通常我会对他们的总体情况进行小结,表扬优秀的,鞭策写得不怎么好的,尽量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1、推选美文,全体共赏。凡是人,都希望自己在某件事情上获得成功,成功之后能获得别人赞许的目光。所以,每次批改完后我经常叫他们把自己认为优秀的作文推荐上来供大家欣赏。批改者认为优秀的作品在班上公开鉴赏,说明自己的欣赏水准获得了大家的肯定,而文章的作者自己的作品被当作范文更是喜不自禁,一篇作文一次便肯定了两个学生,可谓是一举两得。

 2、复查讲评,张贴佳作。学生的作文在互批完后往往会先收上来,然后发到本人手中,让学生自己过目。然后把小组中选出的优秀作文进行展播,并给于优秀作者适当的奖励。展播的内容包括:优秀作文和优秀的作文评点两类。有时我还会推荐到校报《晨日》或校外其他报刊杂志上发表。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批改过程中通过对他人习作的指瑕赏瑜,学生在下次作文时就清楚什么地方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哪些地方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甚至哪些地方该怎样写更好等等,加上自己创作的不好的作品得到了当场点评,写作的热情得到了激发,这样,作文水平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提高。

 四、总结“改”的心得 由于经过反复多次的互批互改的训练,同学们的鉴赏文章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每拿到一篇作文,学生们都能有条不紊地去加以分析鉴赏,并能写出较象样的评语来。

 感言:

 1、要重视学生的劳动报酬,忌有劳无功。凡为人,都有欲望,总希望自己所干的事情能够成功,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一种功利欲。学生也同样,在这方面的欲望更强烈、更迫切。理解了这一点,在作文评改中,我们就要看重他们的劳动,注意发现作者及改者的优点,并给予热情的肯定。学生此刻要求的不多,哪怕只一句表扬的话语,都能让他们潜意识的写作欲望像火山一样爆发。我们只有让他们感到每次作文后都有称心的收获,继而产生准备“再生产”的冲动,才能期望再有更好的“收成”。

 2、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忌包办代替。当评改作文成为学生的技能训练后,有一部分学生就开始完任务,“工作”中马虎粗心、敷衍了事。教师在这时就要诱导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评者与作者无形中竞争,你能写出好文章,我也

 能指出优点来,你写的文章不好,我还能看出缺点来。切忌老师说好,学生无声,默默认同。

 总之,学生互批作文是一项富有改革创新意义的实践活动,体现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自主性、互动性的要求,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特别是对提高学生的“学会学习”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体现叶圣陶老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原则,可谓一举多得。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将大有提高。

推荐访问:作文 几点建议 互批互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