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作文“看别人”和“被别人看”分析

  1 作文题目:

 “看别人”和“被别人看”是中国人一种长期的生存方式。在当下,这种“看”与“被看”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审题分析 关键词提炼:生存方式、“看别人”、“被别人看”

 “看别人”与“被别人看”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要“看别人” 正:借鉴与学习以求进步 反:窥视与围观的阴暗心理

 为什么要“被别人看”? 正:以他人的看法约束自我、规范自我 自信的表现 反:表演、显摆、炫耀 信息时代的身不由己

 深层原因分析 1.看客背后折射的社会心理分析 2.陌生人社会冷漠的人际关系 3.长期文化(同质文化)浸淫导致的思想禁铐

 “看别人”与“被别人看”的思辨关系:

 1.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都同时处在“看”与“被看”之中 2.“看别人”是向外求索,“被别人看”是向内审视。

 3.你如何看别人,别人亦会如何看你。两者互相影响。

 形成结论:(示例)

 1.“被别人看”时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反省自身的所作所为。“看别人”的时候,亦要拥有一颗理性的心。

 2.如果能将由“看”与“被看”付诸行动,个体成为更好的自己,社会成为温暖的社会。

 二、优秀范文 目光之间 63 从哭泣和挣扎中我们睁开双眼,从此开始“看别人”和“被别人看”的一生。

 看与被看的确是我们长期以来的生存方式,在乡土的中国,看与被看在其认识和参考的语义之外,更多了监督——礼的监督。

 在传统封建的同质文化中,我们既是看的主体,又是客体。固有的死板的理法,框定了人生的准则和规划。人们在权威话语之下,寻求着一致,合乎范式;同样也向反叛者投去警示的目光。同质文化的至高无上,使得观察和被观察变为了无孔不入的监督,其实目光所及,皆是这一思想的王土。看是裁决的工具,它失落了。于是人们在其中即使欲有所言,也不过结成沉默的螺旋,让思想浸没在群体之中。

 “社会多元化”“文化多样性”现代社会带着这些名词到来了,那些曾主宰思想的声音,如钟鼓消散。更有甚者,我们迎来了信息时代的潮水。当异质文化潮荡,人们各自另寻岛屿站定之后,再投向他人的目

  2 光又有何变化? 令人遗憾的是,审视的目光从未消歌。附生于人之本性的求同性,使人们在公共空间甚至体面地指责和批判与自己不同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信息的丰富、思维的拓展,也被迫面对旧式道德的回潮。“取消文化”也这样诞生了,我讨厌你,你就要从话语上消失。“看”重新变回了隐私的检举,被看着于是人心惶惶。

 其实,现代社会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不必拘束于同质文化中的固定准则,而是有权利向异质文化中寻求个性的释放和开解。这种权利是扫除了言语霸权所带来的,人们的目光该是平等的,代表最纯粹的认识和参与。“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且这不意味着个体在公共空间的行为,是不可被干涉的,主流价值会公正裁决,代表它的不再是过去的礼法伦理,而是每一个观察者的内心。正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看向他人和接受注视,才能发挥整个社会的合力来创造一种公认的新价值,这是坦荡的注视,一视同仁。

 中国人是看与被看的专家,我们谦逊的民族性格教会我们察言观色,审时度势。在这一目光坦荡的当下,请让你的目光也平和大胆,充满主见去拥抱自己的个性,也为选择不同的人送上祝福理解的目光。

 做心怀温暖的行动者 60 “现在的人——尤其是中国人,永远是戏剧的看客。”鲁迅一语点破如今中国人的长期生活方式,“看别人”和“被别人看”即对他人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围观。然而依我之见,仅仅以这种方式生存难免有失偏颇,我们更应有所行动,而非仅仅是“看”,否则便会陷入旁观的冷漠。

 诚然“看”与“被看”并非一无是处,看到别人的优点能激励我们见贤思齐;被看者或许也会因为不想让他人失望,而多一份前进的动力。

 然而现实中的“看”却更多是看热闹,是幸灾乐祸,是看到他人跌入泥潭后的挪输狂欢“我就说他这次考不好吧”,“某明星的奖又是花钱买的吧”,“不是说要跳楼吗?怎么还不跳?”从生活琐事到生命相关,总有人在围观“吃瓜”,这不禁令人想起那些嘲笑孔乙己又没捞到秀才的酒客们,这挪榆的背后是社会多大程度的冷漠,又有多少个孔乙己的失落。

 究其根本,围观的背后,是围观者自身的自卑或不如意,因此他们迫切希望看到他人的不幸,从而给自己营造一种“别人也都这样”,“我还不差”的虚妄的自信与快乐。

 当然,社会的冷漠也助推了这种风气,由于在看到别人有所不幸时,伸出援手之人少之又少,羊群效应逐渐盛行,如若没有其他人的行动,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一旁默默看着事情的发展,再和人议论几句。

 这样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警惕,“看”别人而不行动只会造成社会越来越冷漠,而我们也终将成为“被看”者,被他人围观却难以获得帮助。

 是故,看与被看不能成为我们主要的生存方式,西方哲学家的告诫或许能为我们所用,“我们不仅仅是旁观者,更要是行动者”,唯有在看到他人的不幸时,伸出援手才能使社会温情长存,我们才能摆脱“看”与“被看”的困境。

 “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无论社会是否冷漠,我们都要心怀善念,付出行动,而不是围观淡漠。

 视野之外 60 身处不同的目光,视线的聚焦下,自己也成为凝视他人的一员。“看别人”和“被别人看”是中国人一种长期的生存方式。当今,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能让我们看得更远,也更容易被远方的人看到,于是这种看与被看无孔不入 “看”是主动获取信息,而“被看”是信息的被动输出,可以说,对社会、对他人的认知正是基于这一种行为。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处在他人的视野之下,人们相信眼见为实,于是看就成为了认知和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根据所见的事实进行评论、判断。在“看”与“被看”之间一种相互督促却相互关联的格局诞生了,我们的观察构成了一个“无我”的世界。

  3 然而,对外在事物和“被看”这一事实的过度强调,则会导致一种隔岸观火式的漠不关心和表现欲的泛滥。正如拟剧理论阐述,我们由于时刻被看见,于是为自己设定了一套定式进行表演,必以戏剧旁观者的心态去围观他人,我们的视线中唯有这种空洞、表面的情节,看似是在凝视他人,实际上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不再与我有关,视线将世界与我们自己割裂了。

 当人们只在乎“要看”和“要被看到”时,浮夸的表演必然盛行。有的人汲汲营营、费尽心思的博人眼球,试图用大量芜杂密集的信息充斥所有人的视线,催生出各类营销号与标题党,有的人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任由自己的视角被大数据支配,长此以往,我们不再思考自己的所见,也忘记了为什么要看,被囚禁在交错的目光中成为单向度的人,最终导致“元认知”的消亡。

 不可否认的是,“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看别人”能够达到纠正自己的目的,同时“被别人看”,也是自己与外界产生联系的重要途径。但在“看”与“被看”之间,我们的落脚点应是自己的内心和无穷的远方。如果我们不能踩着自己的头顶,越过自己的心灵,将自己的视角放在远处,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将习以为常的视野与自己间离开来,那么目之所见也不过是感官上的刺激。

 王尔德说“我身处果壳之中,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而我们也应该在被看交错缠绕的果壳中看到自己,看到视野之外的无限宇宙。

推荐访问:作文 人看 语文